當年梅艷芳逝世的社會效應,比張國榮更加哄動,因為梅艷芳不來自中產階級,誕生自草根階層。在梅艷芳之前的歌星,多少有一點知識的教育的資歷──許冠傑是港大畢業生,林子祥留學美國,關正傑以畢業於聖保羅男女中學為榮,葉麗儀的流利英語令小市民敬畏,連羅文也出身於廣州音樂學院的正統訓練,是半個所謂Academic。
但是梅艷芳卻不同,她是八十年代初無線電視第一屆新秀比賽的得獎人,她開創了草根貧民不必讀書受教育,也可以投身銀色事業而名利兼收的神話。正是八十年代的初期,香港經濟出現前所未有的強大生命力,麥理浩的本地化政治培育了香港人的歸屬感,草根階層加入了他們一直以為可望而不可即的星藝事業。在那個年代,一個賣雲吞麵的小販有機會成為地產巨富,不必像精英一樣擁有學位,因為社會有一股噴薄蒸騰的「向上流動力」(Upward Social Mobility)。住在木屋區的人,只要肯奮鬥,就像梅艷芳一樣從荔園為起點,登上利舞台和紅館,有一天也能住進山頂的豪宅。張國榮之死,固然全港哀慟,象徵了香港中產階級的自憐,梅艷芳之逝,全民同哭,在集體意識之中,象徵的是草根階層向上攀登社會梯階的希望的幻滅。
梅艷芳 ANITA 電影